张杨,1989年5月生,河南南阳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法学学士、中国史博士,导师李德英教授,2017年博士毕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经济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三项,在《中共党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开放时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博论概要
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当列强入侵激发国人追求富国强兵的现代化道路之时,读书人和社会改良者多将积贫积弱的现实归结为乡村破败和农民落后,进而将问题的症结归因于土地分配不均、阶级剥削严重。正是在此基础上,乡村、农民和土地问题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核心议题。本文以1940-1952年间川西地区(成都平原)为考察对象,无论是国民政府的统计资料,社会机构的田野调查,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区的土改资料,都证明川西地区是全国土地最集中、租佃制度最发达的地区(除了较为特殊的东北),乡村基本呈现出地主—佃农二元对立(也有很强的统一性)的社会经济格局。
依照传统革命史的解释框架,川西地区的地权分化、阶层分布、军阀割据都应该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滋生和孕育,然而该地却成为民国时期“革命”非常薄弱甚至空白之地。新中国成立后,随解放大军而来的南下干部在川西地区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发现1949年还将解放军称为“八路”的川西农民对革命话语并非仅是被动式接纳,而是“好发动,火一点就起来”的直观感受。为何川西农民的态度在短短十数年之内差异如此之大?这固然与国共政权鼎革的政治局势变动有关,然而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将成为本文思考的起点。在农民的诉苦词中,焦点集中于解放前十年地主不念“旧谊”的加租、加押、缩扣、撤佃等改变传统租佃习惯等行为,诉苦者中不乏经世老佃。然而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内,地主并没有如此普遍的、大规模的举动,为何在短短十年之内即有此作为?
从本质上讲,租佃制度是界定主佃双方土地收益分配比例的媒介,在不考虑耕作条件和技术改良的情况下,土地产出相对固定,主佃双方先通过租佃制度划分土地收益,而后国家以田赋(农业税)的形式从地主处分得收益。地主在20世纪40年代的反常行为,更多是对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国家政令变化的因应。概言之,一为财政政策的重大变化,即田赋征实、征购、征借加大对乡村资源的汲取力度,以及国民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主动实行通货膨胀,扰乱了高度债权化的押租市场。二为国民政府在1945-1949年间在四川推行免赋减租和农地减租,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介入民间租佃习惯之中,规范土地收益分配,主佃双方遂被置身于天平两端而聚讼不断、矛盾加剧、积怨形成。
川西解放后,中共新政权亦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同时肩负反封建的历史重任。为解决财政危机,新政权以查田评产和佃农纳税的办法扩大税基,以阶级累进税制削弱地主经济,以人民币下乡取代银元作为合法流通货币,初步解决了财政困境。此后,新政权通过退押运动使地主将押金退还佃农,佃农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地主,事实上形成了不退佃而退押的局面,初步完成对土地产权的清理;通过赔罚运动清理了地主经年累月从土地上积聚起来的财富,解决了无租无押贫雇农的果实问题。在此过程中,新政权利用1940年代积累起来的民间积怨动员民众诉苦,通过勾起农民对历史上地主罪恶和自己苦难的记忆,为农民发泄心中怨气寻找一个本就站在革命对立面、具象化的个体,使地主“拿钱、赔礼、赎罪”,并通过“追悼死难农民大会”等仪式使主佃双方的私人恩怨上升为阶级矛盾,完成动员的完整闭环。
退押赔罚完成后,租佃制度名存实亡,土地作为乡村财富的象征意义已经消失,在土改中被没收征收,分配给农民。新政权基于群众运动的效果和财富阶层转移的进度适时改造乡村旧秩序,建立新政权,完成了对基层权势结构的颠覆和再造。可以说,川西土改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反封建任务和对群众的教育在土改前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已基本完成,土改则是对既有胜利成果的修正和确认,更类似于颁奖礼而非运动会。
博论目录
绪 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与学术综述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乡村资源外流与主佃关系恶化
第一节 畿辅重地的荣光
第二节 通货膨胀加剧
第三节 田赋征实、征购、征借
第四节 租佃制度变动与主佃矛盾激化
小 结
第二章 战后民众诉求与战时财政延续
第一节 民众诉求流产
第二节 战时财政延续
小 结
第三章 国家减租政策与民间主佃纠纷
第一节 租佃习惯与减租失败
第二节 主佃对垒:争夺减租话语权
第三节 土地收益分配与民间积怨积聚
小 结
第四章 阶级政策与1949年度公粮
第一节 需粮紧急与初次征收
第二节 公粮调整与运动式催征
小 结
第五章 租佃调查与1950年度农业税
第一节 新政权对川西地区土地问题的认识
第二节 征粮减租与民众应对
小 结
第六章 退押运动与租佃制度消亡
第一节 退押办法与押金折算
第二节 结以恩信与清理积怨
第三节 地主行为选择与押金催收
第四节 赔偿判罚与果实分配
小 结
第七章 象征性土改与重建基层
第一节 乡村资源重新分配
第二节 税制转换与1951年度农业税
第三节 地方秩序重建
小 结
结 语
一、国家财政不断扩张
二、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变动
三、20世纪40年代前后租佃制度变迁
四、夺财之恨与民间积怨
五、中共革命的地方逻辑
主要材料
一、档案资料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四川省档案馆
成都市档案馆
绵阳市档案馆
成都市双流区档案馆
成都市新津区档案馆
成都市新都区档案馆
成都市大邑县档案馆
眉山市东坡区档案馆
二、报刊资料
三、口述资料
四、学术论文
五、专著、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