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名单
专题研究
《“他者”的迷思:柯乐博在华期间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与分析》
作者:陈佳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同途殊归:论任中敏、朱自清的交往与疏远》
作者:陈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媒体、学生、动员:武汉对五四运动的回应》
作者:丁国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民国时期男性卖奸问题研究》
作者:董笑寒(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契约所见华北抗日根据地村庄管理组织的隐性经济职能》
作者:冯小红(邯郸学院)
《同盟之下的暗流:中英美关于“西藏问题”的外交博弈(1942-1943)》
作者:高大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公关危机处理看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国际宣传思维的缺陷》
作者:拱岩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1947-1948年四川省南部县的乡镇调整与派系对立》
作者:何凯(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国民政府对中央苏区的宣传“围剿”——以<“赤匪”反动文件汇编>为中心》
作者:黄江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组织形态视角下中共早期党军关系的历史考察--以大别山区为中心的讨论(1927-1932)》
作者:黄文治(安徽大学历史学院)
《地方因应与分途同归:中共湖南暴动的演进研究(1927-1928)》
作者:贾牧耕(安徽大学历史学院)
《“派系”与“省区”的张力:重释1924年江浙战争》
作者:靳帅(清华大学历史学系)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公营工厂职工的调适与经验——以石家庄大兴纱厂为例(1947-1949)》
作者:李玉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战时期国民党军的战法运用及其制约因素——以1947年胶东战役为例》
作者:李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国民党语境下的中共:“中统”对共产党形象的形塑与建构》
作者:林威杰(上海大学历史系)
《国民党中央特派员的革命:以北伐时期“王宇春事件”为中心》
作者:马楠(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间商·运载·市场体系:近代中国内陆腹地羊毛及毛皮输出研究》
作者:马伟(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自治运动期间国民党对“民族自决”口号的因应》
作者:毛必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势与时移:“八厘公债案”与“二次革命”后的中国政局》
作者:濮思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从“领导者”到“异路人”:韩麟符与中共北方地区的革命实践》
作者:齐群(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
《生态、精英与权力:左右江革命进程的社会史考察》
作者:秦浩翔(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辛亥前后山东地区革命的组织运转与实践困境(1905—1916)》
作者:王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华北沦陷城市的传播、阅读与反响》
作者:王富聪(团结报文史周刊)
《从座上宾到阶下囚:1937—1943年陕甘宁边区国民党县长的境遇变迁》
作者:吴子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北洋官员与国民革命——以日记和档案为中心》
作者:席卿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全面抗战前的舆论与内政外交——以关于“抗日容共联俄”的讨论为中心》
作者:夏静(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
《县行政与县财政的二重变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裁局改科再研究》
作者:项浩男(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无根之木:沦陷时期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的党务活动与生存实态》
作者:闫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朱家骅与抗战时期国民党的边疆政策》
作者:杨思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从知识分子到革命战士——以吴联膺为个案的研究(1939-1945)》
作者:殷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政绅党与县域权力格局——以亳县为例》
作者:张江波(安徽大学历史学院)
《统一新路:广东盐税与孙中山重建民军的尝试》
作者:张亮(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喇嘛庙会所见民国北京社会》
作者:张临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在畏惧与自信之间:红军东征前阎锡山对中共的防范》
作者:张文俊(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彝海结盟”与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彝族认知的演变》
作者:赵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辛亥革命后中国共和制度的日本视角与助力》
作者:朱丁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1937年9月—1940年4月八路军、新四军枪支来源渠道探析》
作者:邹铖(贵州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档案史料
《广东高校民国档案保存情况调查与保护开发研究》
作者:马燕婷(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
《档案的史料化履历:近代档案史料观的接受与认识》
作者:王霞(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近代日本对西南地区的调查及史料编译研究》
作者:朱明贤(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